【中國禮品網訊】一縷檀香、一尊佛像,很多時候,就是與他度過一個晚上或者早上的同伴,他聲稱這樣可以“與佛對話”,雖然他并沒有皈依,但卻從2009年開始虔誠向佛,他,就是去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,用2.36億港元請回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(《大明永樂年施》款)、創下中國雕塑品世界最高拍賣紀錄的中山藏家鄭華星,他認為收藏并沒有級別之分,只有熱愛的程度之分,他甚至謙虛坦言,“我從不敢自稱為收藏家,充一名佛教藝術品的愛好者挺好,只是,這愛好卻是入骨的”。
閱讀啟蒙使其邁出收藏第一步
從小就熱愛文學、歷史的鄭華星,邁出收藏之路的第一步,正是從小的閱讀啟蒙,《紅樓夢》中有描述秦可卿對楠木棺材“一千兩銀子只怕無處買”的說法,這一直讓鄭華星對金絲楠銘記于心。
1999年,他出差江西見到一塊舊的楠木雕,才幾十元,他馬上買下來,從此一發不可收拾,整整十年間,他收藏了一千多噸明清時期的金絲楠木原料。
“這段時間中國飛速發展,大興土木,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云貴川等地的很多舊建筑被拆,我無法阻擋這種毀滅性的野蠻行為,能做的只是派人去當地收購那些用楠木做的屋梁和柱子”,鄭華星說,早年在大家還不知道楠木價值的時候,若他不收回來,那些木材就會被當地人當作柴火燒了。
如今,他所珍藏的金絲楠老料,數量之龐大也從未準確清點?!澳繙y可以讓我的幾十位匠師們忙上兩三百年也做不完”,鄭華星說。
佛像藝術品未來升值空間巨大
2009年,鄭華星開始關注佛教藝術品,“我認為佛教藝術品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內涵、精神信仰、歷史和藝術價值是其它門類無法比擬的,所以才介入”。
他同時強調,“佛像藝術品作為一個獨立的門類現身拍賣場始于2006年,如今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專場。近些年,故宮博物院、國家博物館、首都博物館及上海博物館等,都開辟了古代雕塑館或佛像藝術館,可見佛教藝術品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,就市場價格而言,佛像藝術品的市場價格也是平穩上升,每年上一個臺階,但我認為,時至今天,它的價值仍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,未來的空間會很大?!?
一些質疑只是行外人的無稽之談
記者:您去年十月份成交的佛像,由于成交價格超過了2億,當時在業界引起了一片轟動,隨后也伴隨一些質疑的聲音,比如2006年廈門有位企業家請回了一尊號稱世界上僅兩尊的“永樂釋迦牟尼佛像”,而隔了幾年,又多了一尊絕無僅有的“釋迦牟尼佛像”,有人對成交結果表示質疑,您怎樣看待這種質疑的情況?
鄭華星:這是很正常的,因為佛教藝術品這個圈子本來就不大,專業人士自然不多,這些質疑的聲音一聽就知是門外漢,對于佛教藝術品的存量和現狀一無所知,廈門那尊永樂佛像擁有無比華麗的底座和背光,目前只發現兩尊,另一尊藏在公立博物館里,所以說廈門的那尊是市場上唯一的不錯,廈門那尊除開底座和背光,主尊只有20多厘米高,而我們去年請的這尊主尊就有50多厘米高,從型制上來說是不同的兩尊釋迦牟尼像。
目前全世界可以查閱的資料,以及博物館、市場上面世的,能被人看到的主尊釋迦牟尼佛像,毫無疑問單體最大的就是(我手上)這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,拍賣過程和價格全都有清晰的錄像和監控,這些人的質疑只是行外人的無稽之談。
“頂級藏家”可能先要人品頂級
記者:您覺得成為“頂級收藏家”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呢?
鄭華星:對藏品的態度決定收藏家的層次,除此,抱負、學養、財富、眼光,對于藝術有超乎常人的熱愛和使命感,不以營利為目的,我認為都是作為收藏家的基本條件,至于將收藏家分為初級、中級、頂級,這是市場上的區分,僅以所擁有藏品的多寡、價格的高低、名氣的大小來評判也有失偏頗。
如果非要定義“頂級藏家”,那我認為就是“先人品頂級,再是藏品頂級”,而我從不敢自稱為收藏家,充一名佛教藝術品的愛好者挺好,只是,這愛好卻是入骨的。
記者:為什么如此喜歡佛教藝術品?
鄭華星:首先,從佛像本尊的名稱、造像風格、年代、工藝、材質等處,通過學習和研究,開闊視野、增長智識,這種精神能量的積聚過程總是讓人時時心生歡喜。
再者,每一尊佛像都有一種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,一尊造型優美生動的佛像讓人心情愉悅,而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信仰更能讓你重新審視、認知自我。
當然,除此之外,這里還有難以解釋的因緣。
張伯駒的胸懷很值得當代人學習
記者:20世紀,中國有六大收藏家影響比較大,比如龐元濟、張伯駒、張大千、吳湖帆、張蔥玉、王季遷,在您心中,有沒有讓您敬佩的收藏家?
鄭華星:我認為張伯駒是收藏界值得學習的楷模,他對國家、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文化使命讓人欽敬,他為了不讓隋朝展子虔的《游春圖》流失海外,傾盡所有,在動蕩的年代,依然還有這樣的信念和氣魄,是真正的大丈夫,他這種胸懷非常值得當代收藏家學習。
記者:當代收藏家與前輩大家相比,您覺得有哪些欠缺與不足之處?
鄭華星:有些人批評當代收藏家隊伍中有很多狂妄自私、急功近利、沽名釣譽的,我認為這與我們現在的整體社會環境有密切關系,但近兩年,為數不少的勤奮精進的年輕收藏家讓我備受鼓舞,這些新人有深厚全面的知識,正直虛心,珍視名譽,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泰山壓頂色不變的氣概,且有良好的企業作為支持,我相信他們慢慢地會擔當起時代的文化重任。
佛像收藏“成績單”
雖然鄭華星從事佛像收藏是2009年才開始,但他的“成績單”卻能讓人瞠目結舌,不少人認識他,也許是僅僅因為去年用2.36億港元請回了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,而事實上,在北京翰海2013春季拍賣會上,他也花數千萬投得9尊佛像、3件香爐,其中,以1978萬元投得金銅佛像專場的封面標的—倫敦著名藏家斯皮爾曼家族舊藏的“宋代銅鎏金蘇頻陀尊者”,并以579萬元延請了一尊十四至十五世紀西藏丹薩替寺風格的上樂金剛。
在鄭華星所珍藏的佛像藝術品中,還有7至8世紀斯瓦特風格的“釋迦牟尼”和“蓮花手觀音”、9至10世紀克什米爾風格的“文殊菩薩”、12世紀帕拉風格的“彌勒菩薩”等,都堪稱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金銅佛像代表之作。